艺术学院(在运行)
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 网站首页  学院概况  党团学工  师资力量  人才培养  艺术实践  学术研究  招生就业  纪委工作  继续教育  职工校友  人才招聘  下载中心  学院信箱  English 
资讯中心 

 

 
   
  资讯中心
 
 学院公告 
 学院新闻 
 焦点图片 
   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资讯中心>>学院新闻>>正文
 
青苗扎根沃土 艺术赋能基层丨广西大学艺术学院赴马山县开展选调生调研工作
2025-11-03 08:22 庄元玲 

 

为深入落实学校党委关于选调生“君武青苗”行动的部署要求,10月31日,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胡小坤、院长胡红一率调研团队,赴马山县开展选调生专项调研。本次调研不仅深入了解马山县发展状况,了解选调生基层履职情况,而且立足专业特色,探索校地协同育人与艺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。

广西大学调研团队成员由艺术学院党政负责人和教师代表,以及广西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、学生工作部相关负责人组成。

座谈共话:锚定选调生培养,解锁艺术赋能新可能

10月31日上午,在马山县党政综合楼六楼会议室举行调研会,马山县委副书记彭功茂主持调研会。马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蒙燕红参加调研会。

彭功茂热情欢迎广西大学调研团队一行,并详细介绍当地发展概况与选调生培养成效。马山县是中国黑山羊之乡、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、中国长寿之乡、中国会鼓之乡,作为壮族骆越文化发祥地,马山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:有壮族三声部民歌、壮族会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还有壮族扁担舞、瑶族酒壶歌等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目前,在马山县工作的选调生中来自广西大学的毕业生有12名,彭功茂强调:选调生们扎根马山,政治素质硬、业务能力强,在关键岗位扛起重任,充分彰显广西大学人才培养的硬实力。他希望广西大学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,深化人才培养,积极搭建校地交流平台,持续强化校地合作,为马山县发展注入更多动能。马山县也将持续搭建成长平台、优化培养机制,让每一位选调生都能在实干中锤炼本领、在奋斗中实现价值,为推动马山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。

胡红一结合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的办学特色,明确调研的三个主要目的:一是看望扎根基层的选调生校友,母校永远是校友最可靠的“娘家”,最坚强的“后盾”,期待与校友们常联系、享资源、共成长;二是倾听校友们在履职中的需求和困境,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,给出建议,排忧解难;三是依托学院专业资源,以艺术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助力马山推动文旅产业创新。

胡小坤对马山县委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学院教育事业致以诚挚感谢,介绍学校学院近年来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效,介绍学校选调生“君武青苗”行动的“扶上马、送一程、关爱一辈子”全流程培育体系。她还逐一向每一位选调生转述其毕业学院党委的问候与祝福,勉励选调生校友扎根基层、立足岗位、踏实工作,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职业梦想。她希望学校和地方政府能进一步开展多方面、多形式、多渠道的校地合作,互利共赢、共谋发展。

调研座谈会现场

与会人员合影留念

座谈会上,选调生校友们结合基层工作经历和感悟踊跃发言。

深耕基层多年的黄俊,直言基层是最好的课堂,群众是最好的老师,邀请母校师生走进里当瑶族乡,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,以艺术赋能乡村文旅;扎根马山八年的马玉花,讲述了从听不懂地方方言的“外乡人”到“马山自家人” 的成长蜕变,每次进步都离不开组织培养,未来会继续以实干服务群众;杨婷婷回忆当年的校园生活,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,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历练,让自己在工作中更自信更有底气;周洁杏深情感叹十年扎根基层,感知群众的收获,认为母校永远是毕业生的精神家园;吴苑滢表达了从刚刚工作时的手足无措,到现在从容面对的心路历程。

其他参会选调生校友们也纷纷表示,基层是年轻干部的 “成长熔炉”,将持续把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效,感恩母校的培养,感谢母校的挂念,为母校献上最美好的祝福。

现场交流气氛热烈融洽,校地间的情感与合作纽带进一步拧紧。

实地探访:触摸壮乡艺术脉搏,感受文化育人力量

10月31日下午,调研团队前往马山县千鼓传声工匠文化艺术传习基地、同心・文化三声部民歌基地,实地感受壮乡文化魅力,为艺术赋能基层寻找“落脚点”在非遗传承的实地调研中厚植文化认同,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实地探访千鼓传声工匠文化艺术传习基地

在千鼓传声工匠文化艺术传习基地,激昂的壮族会鼓声响彻现场。调研组成员不仅聆听鼓乐,更与传承人交流会鼓的制作工艺、表演形式与传承现状。胡红一感慨:每一面鼓都承载着壮乡人的奋进精神,每一段鼓点都传递着向上的力量。壮族会鼓既是非遗瑰宝,更是艺术创作的鲜活素材未来可推动艺术学院师生与基地合作,让传统鼓乐在传承中促进民族情感交融,焕发新活力。

走进同心・文化三声部民歌基地,悠扬的壮语歌声瞬间吸引众人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壮族三声部民歌以多声部和谐配合的独特形式,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“纽带”。调研组成员认真聆听民歌表演,详细询问其历史渊源、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,深入探讨艺术学院如何助力三声部民歌进校园、进课堂,推动非遗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。

 心・文化三声部民歌演唱

传承人讲述历史概况

 调研组与同心・文化三声部民歌基地工作人员合影留念

展望未来:校地携手绘蓝图,艺术赋能谱新篇

此次调研校地双方达成共识:纵深推进资源整合与汇聚,挖掘发挥各自优势,探讨形成协同、共商、共享的发展合作模式。

未来,学校学院继续紧抓“双一流”建设和部区合建重大历史机遇,以国家战略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,牢牢扎根八桂大地,以实际行动践行高校服务地方使命,让更多‘青苗’在基层沃土扎根成长,让艺术之花在乡村振兴中绚丽绽放。

 

 

图文:庄元玲

一审一校:林作红

二审二校:马丽娟

三审三校:胡小坤

关闭窗口


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版权所有:
Copyright@2016